隨著無線通信設備的普及,電磁干擾(EMI)污染問題日益嚴峻,亟需開發高性能電磁屏蔽材料。傳統金屬屏蔽材料雖導電性強,但存在密度高、易腐蝕、反射主導機制等缺陷,難以滿足現代電子設備輕量化、低反射的需求。同時,如何通過材料設計與結構創新,在保證高效電磁屏蔽性能的同時實現低反射和可諧調,成為該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


研究團隊提出“雙涂層骨架”設計策略,通過對位芳綸納米纖維(p-ANF)構建多孔骨架,依次浸漬MXene薄片與PEDOT:PSS導電鏈,形成分層多孔結構。該多孔結構壓縮形變可調控孔隙率,進而實現“反射-吸收”機制的靈活切換,為低反射和可諧調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相關工作以“Twin-coated Skeleton PEDOT: PSS/MXene/para-aramid Nanofibers Hybrid Aerogel with Efficient EMI Shielding Performance and Tunable Power Coefficient”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IF=23.2)。論文第一作者為師資博士后賈峰峰,通訊作者為陜西科技大學陸趙情、花莉教授。



文章亮點如下:
針對傳統電磁屏蔽材料反射效能高、效能不可諧調的瓶頸問題,提出“微孔骨架-梯度導電層”耦合策略,通過冷凍干燥與靜電自組裝實現p-ANFs、MXene與PEDOT:PSS的有序集成,創新性構建兼具微米孔與納米導電網絡的雙涂層氣凝膠。p-ANF形成的微孔骨架通過多重反射延長電磁波傳播路徑,增強吸收損耗;MXene層提供高導電網絡,PEDOT:PSS外層調控表面阻抗降低反射,突破吸收/反射性能的強關聯性矛盾,同時揭示微孔結構形變誘導導電網絡重構調控電磁損耗的規律,實現屏蔽效能41.27 dB,反射效能3.66 dB(達綠色屏蔽標準),絕對屏蔽效能達3063.7 dB·cm2·g?1。該研究成果可應用于5G通信、可穿戴設備、航空航天等領域,為解決電磁污染、提升精密設備穩定性提供解決方案。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5-01290-5
(核稿:劉國棟 編輯: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