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學院是陜西科技大學最具特色的學院之一。50多年來,幾代皮革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立足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皮革工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14年,學院被陜西省高教工委、人社廳、教育廳授予“陜西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進入21世紀,這個沉淀了56年歷史底蘊的老牌學院,更是充滿蓬勃生機。在新校區建設的10年里,全體資環人風雨兼程、奮發進取,不斷實現跨越和突破,學院初步形成了以“輕工技術與工程——資源與環境化工”學科引領,紡織科學與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和環境科學工程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學院向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實踐創新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固本培元,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回眸10年,卓然不凡。學院牢固確立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觀念,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孕育了“專業基礎厚實、工程訓練扎實、思想作風樸實”的“三實”作風,長期艱辛的辦學歷程逐步形成注重實踐的辦學傳統和人才培養模式,集成校內外優質資源,積極探索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應用型人才,切實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學院通過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完善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師資結構得到明顯改善,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數量滿足教學需求、結構基本合理、教學水平穩步提高、發展趨勢良好的師資隊伍。目前全院專職教師58人,其中教授占30%,副教授占32%,具有博士學位及博士在讀教師占75%。
學院現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全國優秀教師2名,陜西省優秀教師3名。學院承擔了多項專業建設與質量工程項目,獲得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獲批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等。
10年來,學院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專業技能人才,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受到社會廣泛的贊譽,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他們中大多數已成為行業的骨干和中堅,相當一部分人為行業、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省部級領導干部、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各級皮革研究機構、企業、公司的領導,國內外著名學者與專家。
傳承創新,孜孜不倦,不斷挑戰科研學術巔峰
學院現已構建“輕工技術與工程——資源與環境化工”相結合的學科引領框架,形成“皮革化學與工程—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的涵蓋動、植物纖維產品上、中、下游的材料研究和終端產品設計研究的主干學科群,以及保障這些學科領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學科。
學院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基礎或基礎研究項目,承擔了依托大型企業的“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以及以解決企業生產技術、新產品開發等為主的橫向項目。近年來,共主持科技部“863”、“973”、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7項、省部級項目18項和其他各類項目100余項。
2006年,馬建中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完成的“乙烯基聚合物結構組成與性能相關性的研究”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項目研究成果“環保增強增韌型皮革鞣制整飾化學品的關鍵制備技術”獲201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另外2013年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近五年還獲省部級科技獎5項。近三年在國際著名權威期刊,如《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發表論文516篇,其中被四大檢索收錄180篇次,獲得發明專利100項。近3年學院的科研均處在學校的前列。
學院不斷夯實基礎,改善科研條件,增強科研人才隊伍實力。學院實驗室現有面積6450m2,固定資產2500余萬元,其中儀器設備總值2400萬元,大型儀器設備中心面向全校教師及研究生開放。科研培養了青年教師,也吸引了大量本科生參與研究,近年來,學院學生發表科研論文70篇,申請并獲得12項專利,近三年,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省級13項。
產學結合,服務民生,全面發揮社會服務功能
學院所辦專業立足輕化工行業,特色鮮明,學科優勢突出,與輕工行業結合緊密,在行業內享有盛譽。學院積極發揮輕化工優勢,根據陜西經濟發展需要設置新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針對陜西紡織業的發展趨勢,將原來的皮革制品設計專業提升為“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并在“輕化工程”專業中增添了染整方向;增設了以治理造紙、皮革、印染廢水為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新設置了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合成革專業方向)。學院“輕工技術與工程——資源與環境化工”相結合的學科引領框架較好地適應了陜西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為服務陜西省紡織印染產業、油田化工環境處理、市政污水處理,為國家、地方輕工、紡織產業區域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支持了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區域經濟發展。
為解決皮革行業環境污染問題,學院大力發展環境工程專業,形成相關產業服務及生態生產文明建設的專業配套學科體系。環境工程專業將以皮革工業、印染工業、造紙工業污染問題研究為依托,輻射整個人類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為人類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環境保護做出努力。
2006年,馬建中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完成的“乙烯基聚合物鞣劑組成結構與性能相關性的研究”,在我國皮化材料的生產幾乎被強手如林的國外皮化廠商包圍的情況下,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皮革化工材料,更為國產皮革化工材料增添了核心競爭力。
10年來,學院始終以育人為根本目標,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應用型人才。我校畢業生因具有“三實”作風,普遍受到用人單位歡迎,畢業于皮革的英國皇家化學會注冊化學家、英國倫敦大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唐惠儒教授,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研究員、美國生物材料協會會員和中科院百人引進計劃中的學者常江等都是學院杰出校友。
著述寫作,薪火相傳,促進皮革文化和精神傳承
近幾年教師結合科研成果出版著作、教材21部,其中1部被列為國家“十五”教材,2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皮革化學品的合成原理與應用技術”被列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馬建中教授將自己20年來的有關乙烯及聚合物方面的科研成果編入教材《制革整飾材料化學》,王學川教授的表面活性劑研究成果寫入《皮革毛皮缺陷辨析與清潔化生產》,這些行業教材具有高質量和示范性,為行業發展、教育文化傳播等都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資料和理論精髓,是皮革工藝、皮革文化、皮革生產等得以傳承的精神和物質保障。
由于學院的主干專業歷史悠久,行業影響廣泛,因此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機構、院所、公司等紛紛與學院進行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尤其是學術交流和報告、講座頻繁,每年大約都有15次左右的學術交流活動。對外交流拓寬了師生的視野,獲得了世界先進的技術信息,擴大了學院在世界皮革行業的影響,將皮革文化向世界廣為傳播,讓皮革精神廣為流傳。
學院按照“全員育人、全面育人”的理念,搭建平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近年來,學院學生在科技創新、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校園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勇攀高峰、屢創佳績。學院學生作品連續4年獲得“挑戰杯”國家級獎項,社會實踐項目連續兩年獲得團中央獎項。
皮革行業已從1958年的星星之火發展到今天的燎原之勢,源于它本身豐厚的學術魅力,彰顯了文化精神吸引與學生價值相呼應的教學路線。10年來,學院師生一直秉持著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皮革精神,奮斗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第一線,為輕工行業發展做出了貢獻。近年來,學院先后榮獲“陜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陜西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陜西省精神文明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2013年,學院“精細及功能化學品創新團隊”走進人民大會堂領取了“全國五一巾幗獎”屬于勞動者的全國最高榮譽。
追溯十年資環筑夢路,薪火相傳,風雨如晦,資環人始終將嚴謹治學作為學院傳承;滋蘭九畹,樹蕙百畝,資環人始終將教學育人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聚焦未來資環逐夢路,相信在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資環人定將展現出更加熠熠生輝的風采!
(責任編輯:杜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