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uwm0e"><center id="uwm0e"></center></dfn>
    導航
    科大要聞
    首頁> 科大要聞> 正文

    陜西省教育廳網站頭條刊發校黨委書記姚書志署名文章:陜西科技大學探索幫扶有效互促共贏的定點扶貧之路

    2018年08月16日 13:27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點擊:[]

    8月20日,陜西省教育廳網站在首頁頭條位置全文刊發我校黨委書記姚書志署名文章《陜西科技大學探索幫扶有效互促共贏的定點扶貧之路》。全文轉載如下:7FE4F3B345 

    陜西科技大學探索幫扶有效互促共贏的定點扶貧之路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陜西高校眾多,智力資源密集、培訓體系完備、技術儲備豐富、科研人才眾多,是脫貧攻堅戰中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如何充分轉化和利用高校的特色優勢、使之成為陜西脫貧攻堅的強大推動力?近年來,陜西科技大學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有效發揮自身優勢,切實找準校地聯動切入點,主動作為、多措并舉,走出了一條幫扶有效、互促共贏的高校定點扶貧新路子。

    傾注真情 定點幫扶顯成效

    陜西科技大學2006年開始定點幫扶銅川市印臺區,先后實現了該區崖堯村、樓子村、寇村3個村子的全面脫貧。2014年按照“兩聯一包”安排定點幫扶王石凹村;2017年“雙百工程”(百所高校結對幫扶百個貧困縣)啟動后,全面結對幫扶印臺區。王石凹村屬于國家級特別貧困村,隸屬于印臺區王石凹街辦,屬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地形地貌較為復雜,非溝即梁。村域面積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0戶519人,其中貧困戶75戶204人。

    2014年幫扶以來,陜西科技大學以“兩聯一包”定點扶貧王石凹村為重點,發揮高校智力優勢,以增收為核心,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落腳點,學校主要負責同志先后10余次、分管負責同志和其他班子成員30余次深入印臺區推動脫貧工作,選派4批8名處、科級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隊員,累計籌措各類項目資金1300余萬元,使王石凹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現了降低貧困發生率的“硬指標”,通過持續精準發力,產業單一、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正加快改變,特色養殖、中藥材種植融合發展的扶貧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累計穩定脫貧22戶73人,貧困發生率由39.3%降到25.2%。建設了美麗鄉村的“新樣本”,幾年來,在學校的支持和駐村干部的帶動下,修村道、鋪水管、安路燈、挖水溝、種綠樹、修花墻、建廣場,王石凹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整體改變。凝聚了全村黨員群眾的“精氣神”,三任第一書記每年駐村近300天,堅持抓黨建促脫貧,建陣地、強班子、聚人心,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團結帶領全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萬眾一心、脫貧致富的良好氛圍。

    創新思路 多措并舉真脫貧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助推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大水漫灌、大而化之是不行的,必須因戶、因人制宜,創新思路、多措并舉,才能收實功、見實效。針對王石凹村75戶貧困戶的貧困現狀,陜西科技大學堅持“缺啥補啥”,以規劃為引領、產業為支撐,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尊重群眾意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切實做到了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把準脈,強化規劃引領。扶貧要精準,首先是規劃要科學。學校組織專家教授百余人次,深入印臺區,深入王石凹村及每一戶,實地調研,找準資源優勢,分析致貧原因,先后形成調研報告11份,制定了以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產業發展工程和黨建工程為核心內容的《王石凹村三年整體脫貧和發展規劃》。產業規劃中,形成了支部引領、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的發展格局,把貧困村脫貧產業發展放在區域整體發展中去謀劃,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來布局,立足“藥王故里、養生銅川”區域經濟發展定位,明確發展以中藥材種植、生態養殖為特色的脫貧主導產業,引導王石凹村發揮獨特資源優勢,主動融入銅川全域旅游發展格局,讓貧困村搭上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的快車。在基礎設施規劃上,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既規劃產業和硬件設施,也對黨的建設、文明鄉村建設進行謀劃,努力引導王石凹村整體協調發展。

    ——抓根本,助力產業發展。學校尊重群眾意愿,找準發展條件與市場前景的最佳結合點,在充分掌握自然條件、群眾勞作傳統和市場分析的基礎上,把花椒、連翹等種植和生態養殖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先進引領,基地示范。通過外出考察與政策支持,鼓勵并幫助村民雷新民成為中藥材種植大戶,程翠娥與陳曉娟成為養羊大戶,王三成成為養牛大戶,蘭忠孝與朱生江成為養雞大戶;先后建立500畝的中藥材栽植基地、260畝的花椒種植示范園、115畝的國槐苗圃,養殖雞10000只、羊1500只、牛50頭以上,讓貧困群眾從原來以玉米、小麥為主的傳統種植轉向以中草藥、干雜果等為特色的經濟作物種植。發揮土地面積大、草木豐茂等優勢,引導發展特色養殖產業;根據山峁梁多地貌特征,積極盤活煤礦采空區撂荒地,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流轉土地600余畝,群眾年均增收20余萬元。全村除6戶五保戶外,69戶貧困戶均參與合作社發展,確保每戶都有了產業脫貧的基礎,通過壯大特色扶貧產業,貧困群眾真正有了穩定增收的“搖錢樹”。

    ——架橋梁,推動規模經營。把發展合作組織與培育扶貧產業同規劃、同推進,有效降低市場風險,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讓群眾分享到產業鏈的收益。先后為3個合作社爭取項目資金75萬元、獎勵資金1萬元、貸款發展資金30萬元,解決了制約合作社發展的資金問題,并著力在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上下功夫,采用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兜底包銷等方式,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種植養殖大戶4戶。學校先后投入11萬元作為貧困戶入股資金,聘請專家提供種養殖技術支持150人次,并設立校園農副產品幫扶銷售點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探索形成了“合作社+理事會+農戶+學校”的合作社經營模式,由理事會負責運營、農戶全程參與、學校全面扶持,通過村民入股分紅、參與勞動、捆綁發展等方式,將貧困群眾像編辮子一樣組織到產業鏈中。特別是結合村子坡多林多的實際情況,把分散經營的散養雞與合作社發展統籌起來,建成了夢園散養雞合作社,帶動69戶貧困戶,戶均分紅達到了800元以上。

    ——重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學校聚焦脫貧攻堅急需,著眼群眾長遠發展,高點定位、務實推進村子基礎設施建設,多方籌措解決資金難題,除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萬至80萬元外,還積極爭取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近700萬元。修建硬化水泥路8.25公里,新建排水溝5500余米,鋪設飲用水管道1300米,不僅將村莊接入了主干公路,而且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通電、通自來水。大力實施村莊美化、亮化、綠化、凈化工程,修建花墻500米,植樹綠化2600株,綠化硬化面積2000平方米,繪制了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倡導文明新風的22幅文化墻共400平方米。為解決村民晚上摸黑出行的問題,學校還出資12萬元安裝路燈49盞。經過三年發展,群眾普遍認為“村里兩三年的變化,超過了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曾經封閉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如今都市游客時常駐足的美麗鄉村。

    ——強素質,注重智力扶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校著眼教育扶貧,先后組織專家教授開展連翹種植、肉羊肉牛養殖、扎染、裁剪等多種形式的特色扶貧培訓6期,組織群眾赴富平等地考察學習花椒等經濟作物種植管理,累計培訓農民500余人次。貧困群眾在培訓學習中不僅掌握了技術技能,而且增強了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自發眾籌資金發展種植、加入農業合作社、搶種時令經濟作物等在群眾中蔚然成風。學校特別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開展了“手拉手”幫扶行動,設立了“匯海特別獎學金”,舉辦了“山里孩子進古都”夏令營等活動,直接受益學生達1600余人,讓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探索推進 攻堅路上啟示深

    陜西科技大學投身于扶貧脫貧浪潮之中,幾年來包村幫扶傾真情、出實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密結合地方實際,不僅促進了貧困地區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帶動了王石凹村貧困群眾增產增收,也更好地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實現了校地聯動、共進共贏。

    ——發揮科技優勢、推動產業扶貧,是高校助推精準脫貧的關鍵環節。學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畜則畜、宜游則游”的原則,幫助王石凹村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業扶貧思路,并先后為印臺區當地企業開發新產品30多種、改進技術近50項、技術成果轉化應用45項,促進一批傳統企業實現了轉型,帶動了當地發展。實踐證明,先進科學技術始終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高校精準扶貧的最大優勢所在。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支持科研人員把論文發表在廣袤大地、技術應用于田間地頭、專利轉化為企業效益,促進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高校幫扶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壯大扶貧產業、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的“助推器”。

    ——發揮智力優勢、強化參謀資政,是高校助推精準脫貧的有效方式。“雙百工程”結對幫扶啟動后,學校總結高校定點幫扶規律,立足印臺區情實際,提出了“果鄉瓷都、魅力印臺、科大參與、共創未來”的幫扶思路,重點實施智力、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志愿“八大幫扶工程”,為地方當好“智囊團”,把高校智力資源優勢全面嫁接到地方脫貧攻堅的各個環節。實踐證明,高校幫扶既要重視在硬件扶助上做文章,更要把高校智力優勢和地方發展結合起來,為地方提供決策咨詢、政策建議、規劃編制等貧困地區的稀缺資源,幫助地方發展理思路、定理念,出小點子、謀大戰略,幫助地方科學持續發展,才能啃下硬骨頭、打好攻堅戰 。

    ——發揮人才優勢、搭建“雙創”平臺,是高校助推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在幫扶合作中,2017年學校與印臺區先后對接幫扶項目37個、全面完成34個,特別是圍繞產學研融合,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制瓷文化,與印臺區陶瓷紫砂企業建立“陶瓷紫砂工業一體化示范基地”,合作開發日用瓷器產品,牽頭聯合陶瓷企業獲批國家藝術基金,全面打響“耀瓷”品牌,預計帶動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實踐證明,貧困地區的山梁溝峁中孕育著高校創新創業的機遇和空間,扶貧不僅是單向的責任和義務,更是雙方互利共贏的平臺。結對幫扶為高校提供了服務貧困群眾、服務貧困地方發展的機會,也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和“雙創”平臺,在扶貧中充分調動校地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扶”的過程中找到“創”的機遇,就能實現共創共進、雙贏發展。

    ——發揮黨建優勢、激發內生動力,是高校助推精準脫貧的堅強保障。在駐村幫扶中,第一書記牢記使命,將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重大責任,持續規范組織生活,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活動日”等活動,將黨員干部凝聚在黨支部周圍,徹底改變了過去黨支部軟弱、渙散的局面,為扶貧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基礎和組織保障。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把扶智扶志始終貫穿在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動員群眾依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通過評定“好媳婦好婆婆”“五好家庭”“脫貧攻堅示范戶”等活動,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引導群眾樹立積極心態,增強脫貧信心,脫貧致富的熱潮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參與家鄉建設,給寂靜的小山村增添了無限活力。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也全面鍛煉了高校黨員干部和師生的擔當和情懷,考驗錘煉了師生的紀律觀念、群眾感情、意志品質和作風能力,為“雙一流”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實踐證明,堅強的黨組織是貧困群眾的主心骨,高校扶貧過程中要將幫扶基層建強夯實黨組織作為重要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宣講幫扶政策、傳播先進文化、營造積極氛圍,引導困難群眾樹立信心和決心,筑牢脫貧致富思想根基,向全面小康之路大步邁進。(文/姚書志)

    陜西省教育廳網站“熱點聚焦”欄目報道鏈接如下:

    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1808/20/81857.html

    (核稿:崔楠 編輯:劉倩)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中文字幕动漫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不卡| 青草热在线精品视频99app|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91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