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由陜西省教育廳和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陜西賽區組委會主辦,我校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陜西賽區競賽成功舉辦。


本次大賽以“機械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自然和諧邁向仿生新高度”為主題,大賽收到了來自省內50所高校的469項參賽作品,參賽學生人數近2200人。專家評委經過為期兩天的三輪評審,大賽最終擬上報陜西賽區一等獎作品116件,二等獎作品207件,三等獎作品129件,我校參賽的17件作品中有8件作品獲得一等獎,其中5件作品推薦參加國賽。
開幕式前,我校黨委書記樊建武、校長李志健會見了大賽組委會主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洪軍以及省教育廳高教處干部和相關專家組。

5月11日上午,大賽開幕式在我校文體館舉行。洪軍,李志健,陜西科技大學副校長費貴強,全國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決賽巡視員楊家軍,陜西省教育廳高教處干部楊才興,陜西賽區顧問、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組委會秘書長王晶,陜西賽區組委會秘書長陳立斌,評審委員會主任王永泉,陜西科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主任、教務處副處長王芳等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夏祥林主持。
洪軍在講話中指出,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主要目標。通過機創大賽的引導,旨在吸引更多學子積極投身于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事業之中,為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注入新的活力。
費貴強在致辭中表示,學校在66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三次創業、兩次搬遷、一次劃轉”的奮斗與輝煌,秉承“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既是深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學校將持續搭建展示舞臺,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設計意識、綜合設計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大力培育優秀創新人才。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文組建大賽組委會的全國大學生競賽項目,是教育部、財政部通過“質量工程”持續三次資助的全國大學生競賽項目之一,也是首批納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競賽排行榜的19項競賽之一。大賽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設計意識、綜合設計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工程實踐的訓練,鼓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
本次陜西賽區競賽,圍繞兩個方向設計與制作參賽作品,一是用于生產國產雜糧和10種蔬菜的播種、管理和收獲的小型專用機械(簡稱“興農機械”)。二是以提高仿生機械運動性能為目標的“仿生青蛙”和“仿生蝴蝶”(簡稱“高性能仿生機械”)。旨在通過比賽提高學生針對實際需求進行機械設計和工藝制作的能力和水平。

比賽充分展現出陜西各高校對于機械設計實踐教學的重視,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參賽選手通過一系列的設計與實操,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終審:李萌 核稿:楊海波 編輯:劉倩)